首 页 新闻资讯 通知公告 单位简介
新闻资讯

追忆敬爱的张家祥老师,“家祥星”星空永存

发布时间:2020-01-04 浏览次数:2422

     2019年12月29日,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张家祥突然病逝,享年87岁。

    今天,

    我们送别敬爱的张家祥老师,追忆他的生平。

紫金号 壮志初酬才情万代

家祥星 研臻极理厚德千秋

    张家祥是南京人,1932年出生,金山天文台研究员、天体力学家,跟随张钰哲先生主攻小行星和太阳系。30年来,张家祥和其他研究人员共发现100多颗新的小行星和4颗新彗星,一生都贡献给了天文事业。他曾参与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轨道测算、建立了精密太阳系动力学数值模型;1991年,美国哈佛-史密松天文台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“家祥星”,1999年,他出席“两弹一星”表彰大会……


在中国本土发现第一颗小行星

    1954年9月,口径60厘米的反射式天文望远镜在张家祥和张钰哲先生的修复下,正式启用投入小行星观测。1955年1月20日,他们在通过60厘米天文望远镜拍摄的底片上发现了一颗小行星。随后的数日,他们连续观测,最终把轨道计算出来,立即上报国际小行星中心,得到临时编号1955BG,后被命名为紫金一号星。

    这颗小行星,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。有了大型天文望远镜的帮助,随后的不到10年间,他们共发现了有编号的小行星31颗。1965年到20世纪80年代,在张钰哲先生和张家祥带领下,紫台的工作人员一共发现了130多颗获得正式编号的小行星。

    1991年,出于对张家祥研究工作的敬意,美国哈佛-史密松天文台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“家祥星”。


制定“东方红1号”轨道测算法

    早在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之前,张钰哲先生就对张家祥表示,要对人造地球卫星进行研究。张家祥凭借着对小行星运动理论的研究基础,在1957年和张钰哲先生一起发表了《人造卫星的轨道问题》的专题论文,被称为中国人造卫星运动理论的奠基之作,被世界所重视。

    1966年9月,张家祥担任我国人造卫星任务轨道计算方案的预先研究,在和同事们努力下,中国第一个人造卫星“东方红1号”轨道计算方案诞生。“在1970年,我们的第一颗卫星上天前,国家要求,卫星发射成功后,必须要率先对卫星的轨道进行再次精确测算,做到率先向全世界预报卫星出现的时间和地点。”张家祥回忆,那时的要求是“万无一失”,不管用什么方法要尽可能在卫星成功发射后,绕地球一圈后,通过观测就要测算出卫星的实际轨道。张家祥最终顺利完成了任务。


成功预报“彗木相撞” 

     1994年7月发生的SL-9彗星与木星相撞,是人类首次科学预报和观测太阳系内的天体大碰撞,更是人类自然科学史上罕有的重大事件。

    张家祥老师在他所创建的太阳系天体动力学理论基础上,主持进行了我国的彗木相撞预报工作,采取差分改进、非常小步长等高精度计算方法,算出的19个彗核和木星相撞时刻与实际碰撞时刻高度吻合,并先后向国内外发出7次预报,其精度与美国宇航局JPL的结果相当(全世界做彗木相撞预报工作的仅此两家),达到国际先进水平。


主持筹备建造“近地天地望远镜”

    上世纪末,年近七十的张家祥老师带领项目组研制1米/1.2米施密特型近地天体探测望远镜,并致力于筹建新的观测站。

    2003年,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建成,这也是我国唯一的天体力学观测基地。目前,该观测站已成为国际近地天体联测网的重要组成部分,时刻监测着可能对地球产生威胁的近地天体,以守护地球的安全。


 鼓励爱好者 仰望星空  勤奋探索

    多年来,对天文爱好者,张家祥老师给予很多关爱,两次题词,希望爱好者们仰望星空、勤奋探索。

    2017年,听闻南京天文爱好者协会举办了天文展览,张家祥老师特地前往参观,关心南京地区天文爱好者的日常活动和观测;在天文科普研讨会上,张家祥老师分享了上个世纪辅导天文小组学员的过往……

    往事历历在目,当仰望星空,我们会,忆起张家祥老师,也寻得见“家祥星”,他或许在星光灿烂处,凝望着。